很多朋友对于国际船运物流和国际船运物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泊位不够用,换电来救场
我们先从港口说起,中国内河航运藏着个老大难问题,泊位太紧张了。全国生产性泊位和船舶的比例是1比15,相当于15艘船挤破头抢一个停靠位。
传统电动船更麻烦,靠岸充电一充就是5到8小时。这时间一耗,后面排队的船全得干等着。一个泊位一天顶多服务六七艘船,赶上货运高峰期,码头直接堵成“水上停车场”,周转根本跟不上。
“河豚蔚蓝01”换了个思路,用的是PACK换电模式。把电池做成430度电的标准包,一块换完只要5分钟,整船6块电池半小时就能搞定。这么一来,单个泊位一天能服务12艘以上的船,效率直接翻了近一倍。
更省心的是,不用大动干戈拆建,也不用上重型吊车,一辆移动换电车开过来就能完成换电。这比国外的方案聪明多了,荷兰ZES公司搞的集装箱式换电,还得专门建重型充电站,小码头根本用不了。
这套系统还搭了“货—船—岸—云”智能调度网络。船到哪儿了,电池还剩多少电,下一个换电点在哪,云端系统实时算得明明白白。合肥到芜湖300公里的航线,以前跑一趟要5天,现在缩到3天,运力跟着就提上来了。
研制单位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把这套系统叫水运高铁,思路和轨道交通从绿皮车到高铁的升级很像。高铁快不只是车好,还得有标准化车站和智能调度配合。换电船也是一个道理,船、换电站、电池、云端管理,缺一个都不行。
电池能共享,成本能控制?
这船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不是船本身,而是背后的“船车储”电池共享体系。说白了,船上卸下来的电池,既能给港口重卡供电,也能接到储能设备上循环利用。一块电池在不同场景转着用,利用率比单独给船充电高出40%,简直把电池价值榨到了极致。
他们还把车规级电机装到了船上,这在全球还是头一回。根据测试数据,电机效率能到97%以上。跟传统柴油动力船比,年运维成本能降40%左右,能耗更是只有燃油船的十分之一。
这些数字看着不起眼,可内河航运每年货运量有49.5亿吨,这么算下来,省下的燃油费和减少的排放量就相当可观了。?
电池管理系统也下了不少功夫,能自动识别使用场景,在船舶、重卡、储能设备之间切换工作模式。盐雾、振动、高温低温这些极端环境都试过,过了23项船舶特殊环境认证。
安全方面更是做足了准备。装了AI热失控算法,能提前预判风险。万一真出问题,电芯级高温抑制技术能把温度压下来。换电时船上会短暂断电,他们专门开发了柔性供电系统,保证动力不中断。
这些技术已经申请了370多项专利。从电池包设计到舱室标准化,从换电机械臂到云端调度系统,每个环节都有专利保护。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把整个系统拆解成了可复制的标准模块。
产业链有多长,市场就有多大?
这艘船带起来的不只是航运本身。船舶产业链覆盖国民经济20个大类,跟汽车产业高度重合。沿江城市本来就有汽车制造基础,现在转型做船舶配套,技术上不难衔接。合肥、芜湖这些地方已经开始布局了。
有人预测,到2028年,换电设备制造市场规模能到1200亿元,芯片、传感器这些智能控制系统的需求也会跟着涨。这背后可是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政策层面也在推波助澜,国家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政策明确说了,到2028年内河新能源船占比要超过30%。每艘船最高能拿3200元每总吨的补贴,这个力度着实能打动船东。加上十四五期间交通强国建设提速,内河航运绿色化已经从喊口号进入真刀真枪的落地阶段。
出口这块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已经是出口“新三样”,内河电动船舶完全能跟着走这条路。海南已经在布局琼州海峡纯电冷链航运,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内河多,但基础设施薄弱,正好适合中国的小型模块化方案。技术输出的同时,标准也能跟着走出去,形成区域性技术联盟。
运输成本的账也值得算一算。水运本来就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单位运输成本只有铁路的二十分之一,公路的百分之一。现在换成纯电动力,能源成本再降一截,单块430度电的电池换电成本约200元,一艘船一天的能源支出比烧柴油省90%以上。
麻烦也不少,得慢慢解决?
不过挑战也摆在眼前,很多中小船公司没钱搞数字化系统,换电网络利用率上不去。大船公司能自己投钱建换电站,小船东只能等第三方运营商布局。这里面有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换电船,运营商不愿多投;换电站不够,船东又不敢换船。政府补贴能缓解点压力,但最终还得靠商业模式跑通。?
技术层面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现在“河豚蔚蓝01”主要针对合肥到芜湖这条固定航线设计,要是推广到全国其他水系,电池规格、换电接口能不能统一,得提前规划。长江、珠江、黑龙江的水文条件差太多,北方冬天结冰,南方夏天高温,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还需要更多数据验证。
“河豚蔚蓝01”的意义不在于一艘船跑得有多快,而在于中国内河航运,不用再跟着欧美大型港口模式走,能按自己的情况,走出更灵活、更经济的路子。
环球网【30分钟换电,全球首款水运“高铁”来了】
新浪科技【已申请370余项专利!全球首款水运“高铁”来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