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拉萨本栏目整理了北京到拉萨,帮助您初步了解北京到拉萨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帕邦喀寺的墙是赭红色和纯白色的,桃花开在墙边,风一吹花瓣就往下掉,落在地上铺一层。我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觉得比北京颐和园的花还对味儿,因为它旁边就是藏式建筑,有种说不出来的厚重感。这可是文化西藏那篇文章里推荐的赏花秘境,果然没骗人。
要说拉萨的变化是真不小,以前总觉得那儿只有寺庙和雪山,现在既有斯诺克这种洋运动,又有不夜城的烟火气。晚上我去了拉萨不夜城,街上全是藏式美食的香味,手工艺品店亮着灯,有人在路边喝甜茶,笑声能传挺远,跟北京的夜市比另有一番滋味。
我还特意去了棍巴沙,这地方更偏,知道的人不多。它在拉萨北环路旁边,是个小寺庙,院里有几棵姿态好看的桃树。站在这儿能望见布达拉宫和拉鲁湿地,视野特别开阔,不像布达拉宫脚下全是人,这儿安静得能听见鸟叫。
说起来那次去还赶上了点特殊情况,拉萨市气象台预报了初雪,后来真下雪了,还是自然降水加人工增雪弄的。雪落在帕邦喀寺的桃枝上,粉花配白雪,美得没法说。这增雪不光好看,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助力南北山绿化,真是一举两得。
对比北京,拉萨的太阳是真毒,就算下雪天也晒得人皮肤疼。我那几天出门都戴帽子,不然头皮直发麻。北京的冬天干冷,拉萨是干冷还晒,这点跟咱们北方不太一样,去的人可得注意防晒,别跟我似的回来黑了一圈。
西藏非遗博物馆也值得去,里面全是老物件。唐卡的颜色特别鲜艳,上面画的图案都有讲究,藏毯的纹理摸起来很厚实,还有藏戏面具,看着就有年代感。每一件展品都像带着温度,能让人感觉到西藏文化的分量,不是光看个热闹。
现在拉萨流行citywalk,就是在城里慢慢逛,我觉得这法子特好。不用赶景点,走哪儿算哪儿,说不定转角就看见棵桃花树,或者一个小茶馆。不像以前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啥也没记住,这样逛才能摸到城市的真模样。
哦对了,给大伙儿提个避雷建议,西藏是雷电高发区,7到9月雷暴特别多。要是在户外遇上雷雨,千万别躲树底下,也别扛着金属工具跑。汽车里是安全的,要是在野外没地方去,就蹲下双手抱膝,双脚并拢,别用手撑地,这是气象专家说的保命招。
哲蚌寺我也去了一趟,那地方的桃花藏得特隐蔽。沿着山道往上走,说不定在哪堵墙的缝隙里就冒出一枝来,白墙配粉花,再加上蓝天,拍出来的照片特好看。措钦大殿外的广场是个好位置,用建筑线条构图,比瞎拍强多了。
色拉寺的桃花更生活化,有的从院墙探出来,有的甚至长到了窗棂边。寺里的僧人走来走去,桃花就在旁边轻轻晃,一点不突兀。从后山往上走还能看见羊群,桃花配羊群,这画面在别的地方可看不到,透着股自然劲儿。
次角林的桃花最“野”,长在村庄的土坡上,跟村民的房子挨在一块儿。人们在桃树下喝茶聊天,远处就是布达拉宫,要是赶上下雪,山头白花花的,桃花在雪地里开,简直跟仙境似的。这儿得自驾去,公交不太方便,导航普巴村就行。
拉萨的“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办斯诺克比赛吸引游客,再结合周边的景点和美食,让人们不光看比赛,还能逛透这座城。这比单一搞旅游强多了,既热闹又能让人了解当地文化,估计以后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发现拉萨的小众景点都有个特点,就是自然和文化掺在一块儿。不是光有风景,也不是光有老建筑,而是树长在寺里,寺藏在风景里。就像帕邦喀寺的古桃,要是没有寺庙的衬托,桃花也就是普通的花,可配在一起就有了说头。
以前总听人说去拉萨就得去布达拉宫,不去就等于白去。我这次去了这么多小众地方才明白,布达拉宫是壮观,但那些小寺庙小公园才藏着拉萨的魂。就跟北京似的,故宫有名,但胡同里的生活才真实,拉萨也是这个理儿。
回来这么多天,我总想起帕邦喀寺的桃花和斯诺克比赛的热闹。一个老得有年头,一个新得赶潮流,居然能在拉萨这么个地方凑到一块儿。这事儿看着抽象,其实就是拉萨的样子,又守旧又新潮,让人觉得亲切。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