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顶世国际物流查询,以及顶世国际物流查询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先辈们忠于使命、殒身不恤的坚定信念,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的斗争智慧,敢于呐喊、严肃活泼的生动笔触,是一代代新华人的精神之源和立身之本。

1939年10月19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在武乡县大坪村成立,统领华北地区各大报纸和重要新闻,逐步构建起上传延安新华总社、下达各抗日根据地的信息传递网络。

这处隐匿于群山深处的村落,原名“圪窿郊”,取自当地百姓方言。作为硝烟年代难觅的“世外桃源”“安乐之地”,八路军到来后将此地改名为“安乐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就在华北总分社于太行山区深深扎根的同时,新华社的新闻火种也在吕梁山脉与太岳山区相继点燃。在晋绥和太岳革命根据地,一群新闻战士同样以笔为枪,开辟着与太行主战场遥相呼应的新闻战线。

走进安乐庄村旧址的屋内,铸字机、铅字架、印刷机……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老物件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以车间为战场,以铅字为子弹”的峥嵘岁月。

谁承想,在物资极度匮乏、敌军严密封锁的环境中,竟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文化能量。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对华北日军发起“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战事未歇,这年11月,报社随军迁至辽县(今左权县)山庄村,在这片山坳中继续肩负起战时新闻宣传的使命,架起了通向延安的“空中桥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报社迅速发展:报纸由四版扩为六版,双日刊改为日刊,信息容量提升约30%,发行量增长一倍。

在办报之外,更令人动容的是报人与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

山庄村山高石坚,历来没有固定水源,村民常年依靠旱井蓄水维持生计。为了不与群众争水,报社人员自己动手开凿旱井收集雨水,甚至翻山越岭,人担畜驮,从十几里外运水。在最困难的时期,每人仅能分到一茶缸水用于洗漱。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报社人员始终与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新华社华北总分社进驻山庄村后,深受群众支持,村民纷纷腾出好房让同志们住。赵树理用顺口溜给群众说“快板”、何云举行简朴热闹的婚礼……一桩桩温情往事,至今仍在当地传颂。

从斗争前线的硝烟弥漫到生活小院的袅袅炊烟,在山庄村驻扎的一年半时间里,报社人员不仅用铅字记录历史,更将生活的印记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

阴霾仍在。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了报复性的“铁壁合围”和“篦梳式”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

在分散作战、与敌周旋的斗争中,1942年6月,队伍迁往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附近的熟峪村。尽管蒙受了惨痛的损失,但报社人员迅速重整旗鼓,投入到报刊出版与抗战宣传工作中。

山河为证,铅字永存。先辈们将新闻的火种播撒于华北抗战敌后方的千山万水,值得永远铭记。

走在左权县麻田镇,在壁立千仞的西山峰峦之下,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肃立于纪念碑前,一段隐于岁月长河却永不褪色的历史,带着硝烟与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曾见证了中国新闻史上最沉痛、最悲壮的一页。

1942年5月28日破晓,辽县大羊角的山林中硝烟弥漫。子弹呼啸着划过晨雾,何云倒在血泊中,殷红的鲜血浸透了胸前的笔记本。当医护人员匍匐至身旁时,他用尽最后气力推开救援人员的手:“我的伤不重,快去救其他同志。”他的目光仍紧盯着散落一地的电文纸页,那是一些未编完的稿件。

这一幕何其悲壮,又何其符合何云的一生。

这年秋天,何云带领14名青年新闻战士抬着破损的铅印机跋涉在太行山道上,铅字箱沉重异常,山道崎岖难行,何云对同仁说:“这些铅字,将来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他的眼镜片上蒙着山间的雾气,却遮不住眼中灼灼的光。

苦中也有乐。在山庄村凛冽的寒冬里,一场朴素的婚礼如期举行。新郎何云一身戎装,身形清瘦;新娘吴青是八路军总部的秘书,同样身着一身洗得发旧的军装。村民们热热闹闹地送上祝福。然而,无比悲怆的是,结婚尚不足半年,这对新婚夫妇便遭遇永别。

1942年5月的反“扫荡”战役中,何云指挥全员坚壁清野后,带着电台和轻便铅印机突围。27日在大羊角附近,他仍坚持架起电台收讯,亲自撰写战报。当日军逼近时,何云沉着地嘱咐警卫员:“不要打光子弹,留下最后两颗,一颗给我,一颗给你,决不能活着当俘虏。”这句遗言,如同他一生坚守的新闻理想,铮铮作响。

“铅字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何云这句名言背后,是无数个不眠夜。

1933年,因在上海组织了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何云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何云始终坚贞不屈,铁骨铮铮,在狱中顽强斗争,帮助和鼓励狱友,还自学了德语。

四年牢狱生涯,严重摧残了他的身体,他受尽酷刑,腿部严重变形。陶铸同志与何云是同牢的狱友。1942年9月,陶铸在《沉痛的哀悼》一文中写道:“他与我们在一起,是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而战斗的,不管当时受到怎样的威胁、利诱,他毫不为之动摇。我当时很惊奇他这种革命的品质,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那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呵!”

1939年春,正是小伙子的穆青背着相机与笔记本走进晋西北岚县、兴县的山沟,睡老乡土炕、随游击队转移,写下《晋西北的新面貌》,文中“一手拿枪、一手种田”的军民群像,通过华北新华社电波传至延安,成为外界窥见敌后抗战的窗口。

他们以不同方式在山西的抗战史上留下了笔墨印记,与何云等烈士共同诠释了“笔杆即枪杆”的使命担当。

以鲜血书写忠诚,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新闻烈士在中国新闻史上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1986年5月28日,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左权县麻田镇正式落成。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新闻先辈们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对新闻事业的无尽热爱。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情感,铸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见证历史的新闻作品。

足以见得,当时刊发的新闻报道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和各项政策主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大家心头的希望。

1939年7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在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刻,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有过诸多辉煌胜利,如平型关战斗、阳明堡战斗、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百团大战等,一批批鼓舞人心的“新华”报道迅速传遍全国。一些报道虽短小精悍,但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稿件由此源源不断,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宣传效果更加显著,群众基础也越来越厚实。

“报社同志说,战斗再紧张、环境再恶劣,也要让根据地军民看到报纸。村里百姓说,尽一切所能帮助报社同志,因为只有报纸印出来,大家伙心里才踏实。”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郭燕讲到动情处,红了眼眶。

报纸是军民的链接,再远的地方,都能把心连到一块去。

一篇篇新闻报道,共同构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历史篇章,永久定格了人民胜利的伟大时刻。

这一切的背后,是新华报人对必胜信念的坚守。所谓“坚守”,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黑夜里攥紧的笔,是油灯下熬红的眼,是炮火里护着的纸,是明知难却偏要做的那股劲。

夕阳为太行群峰镀上一层金边。回望这片英雄的土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信息就介绍到这里,顶世国际物流查询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