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深圳到池州物流公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深圳到池州物流公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近年来,池州这条“龙尾”终于摆动起来,经济增长不断加速,持续走在安徽16个地市的前列。2021年,全市GDP历史性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2亿元,增长10.2%、在安徽省和长三角41市均居第三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居安徽省第二位。今年一季度,池州经济继续快速增长,GDP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安徽省第二位。
池州市城区湿地公园。资料照片
专、精、新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其势已成
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增长40%以上,贡献了全市超过6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9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超过一半的税收……2021年,池州市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交出靓丽“成绩单”,已经成为推动池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做强开发园区主平台,着力加固高质量发展底座。池州市在沿江布局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修编园区规划、调整优化管理体制等措施,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等发展定位,坚持以产为基、产城融合,推动全市开发区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
在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16年前这里还是荒野一片,现在则崛起了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万忠说,在省市政府支持下,该集中区把牢主导产业方向,突出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2015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刘沛峰返乡创办了一家铝基新材料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5G建设、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速,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又拿到了6亿多元新能源汽车的订单。
安徽文香科技有限公司在池州投资兴业后业绩翻番,这里被公司视为发展的“福地”。2021年文香科技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池州,并创办文香科技园,现在已有10多家企业落户。以北京金山云、启明星辰为依托,培育发展江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总投资41.7亿元的江南大数据中心也启动建设。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高新产业集群开始“扎堆爆发”。它们旺盛的生命力,赋予池州工业新的底色和气质。
池州的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不算很大,集群内也没有动辄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技术团队中也少有名头很响的“国家队”,和许多大城市里的产业集群相比,只能算是“草根集群”。但这些“草根集群”的产品并不逊色那些“高大上”的公司。如安徽铜冠铜箔研发成功的4.5微米的极薄铜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上后,比原先用的8微米产品的效能提升9%;均益金属的拉链成套设备,成功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产品打入欧洲奢侈品市场;入驻池州经开区的杰羽制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图像识别、数据感知、智能网联等先进技术改造出的制鞋机械,一跃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池州市副市长何刚说,近几年来,池州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这一功能定位,不断加快新兴产业要素集聚。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向池州集聚,可以说是其势已成。“2021年,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0.1%,均居安徽省第一位。”
统计显示,池州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已从量变到质变,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15年池州市只有67户,到2021年增长到173户,战新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1.9%提高到43.2%;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则从2015年的43家增加到201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37.9%升至58.6%。6年来,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均位居安徽省第一。
反梯度推移:
打开“第二种机会窗口”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池州曾寄希望于以招引大企业推进产业转移,但资源禀赋条件有限,这一思路屡屡受挫。之后,池州根据本地实际,跨过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引种”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以其为“种子”,进化、积聚成企业群落,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从0到1”的生成路径,从而打开了“第二种机会窗口”。
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料照片
池州华宇电子就是这样一个“种子”企业。成立于2014年的这家公司,当初从深圳迁至池州时,只有一套简单的设备和10多人的团队。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华宇的生产线从1条发展到5条。公司总经理彭勇说:“如果没有当初池州在厂房免租、设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华宇肯定走不到今天。”
池州的产业集群中有明显的“簇聚”现象,就是一个种子企业会带来五六家伙伴企业,这种类似于生态群落自我生发的增长机制,与那些“平移”过来的大型企业相比,“种子”企业有很强的根植性内生性,也就有着更强的增长韧性。
池州市安安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池州市铝业协会会长单位,同集群内全面加强技术、资金、订单等资源整合共享,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融通发展。为防范价格波动,降低运营风险,协会企业建立产能合作、订单共享机制,有效化解行业运营风险。据了解,池州像这样具有平台功能的行业协会商会已达62家。
“下好改革开放先手棋,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受访干部认为,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池州市把全面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理念,积极推动产业、园区、政府多层级深度对接。在产业层面,池州市聚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定位,推动池州优势产业嵌入长三角产业链条。2021年,全年新引进沪苏浙地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9个,占全市招引项目总量的65.2%。
三优发展:
变“后花园”为“转型前沿”
池州拥有长江岸线162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市域1/3,森林覆盖率超60%,绿色生态是池州最大的特色优势。近年来,池州市突出生态优先不动摇,始终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以贯之、坚持不懈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上,着力筑牢高质量发展底色。
瞄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跨越式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增值空间。池州由此而产生了经济发展的一条新思路,把生态保护做到极致,让“生态产品”产出“盈余”,让山水土气变成大宗的“生态产品”,而吸引众多对“生态产品”有着高质量需求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消化和吸纳“生态盈余的红利”。通过做优做强生态系统“服务”,开辟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价值实现和转化的通道。
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对“生态服务”越来越高的需求,池州持久发力,做大做强生态资源:率先在安徽消除了黑臭水体,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常年位居安徽前茅。为了从源头管控、治理生态环境,池州在林区聘请了1075名生态护林员,他们每天巡查水体、山林的管护情况,并实时呈现在县(区)、乡镇两级数据平台上……
与此同时,池州积极推行“环保管家”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不会治污、治不好污”和环保部门监管难的问题,从源头减少了污染产生。在引进项目上,制定实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前置审批和联合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不断筑牢生态环保根基。
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池州的“生态服务”涵盖了精密机械、电子、制药、生物工程、食品、化妆品等产业,空间集聚逐步加速,产业集群悄然成形。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融共生,彼此生发,构成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池州路径”。
相关信息就介绍到这里,深圳到池州物流公司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