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大连确诊病例含30多名大学生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大连确诊病例含30多名大学生的知识,包括大连确诊病例含30多名大学生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31省区市持续出现本土新增病例,单单黑龙江一省确诊病例,就高达257例。
当防疫遇上降温,很多城市一度进入紧张状态。
11月11日,大连更出现了30余名大学生集体感染的情况。
好在,在高效的防疫工作下,形势日渐好转。截止今日,31省区市新增本土病例8例,黑龙江确诊新增病例为0。
而这一切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暖心付出。
就在前两天,一则#女防疫人员背数十斤防疫设备楼道消杀#的消息,迅速火上了热搜!
视频里,一个年轻的姑娘,正背着沉重的设备,一层一层地认真消杀着楼道。
要知道,50斤的重量和33层楼道的消杀任务,即便是成年男子,恐怕都会望而却步。
但这个瘦小的肩膀,居然一声不吭地扛下来了!视频跟拍者甚至一度感慨:“自己都有点跟不上。”
这样的工作,这些年轻的女孩每天都在进行着。在她们眼中,这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犹记得,武汉疫情爆发之时,中国妇女报提到,全国共有名左右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约人,且女性占比90%。
在防疫战中,中国无数女性选择站出来,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这群致命女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她,就是李兰娟,中国人工肝脏院士。
在武汉疫情爆发之时,李兰娟就带领团队,赶赴抗疫前线救援。
并率先对疫情提出了预判,提出武汉封城,避免了疫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其实,李兰娟的果敢和对时局的专业性预判,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08年,非典爆发时期,李兰娟就结合实际情况,凭借自己的专业性,果断提出隔离要求。
而为了制定更好的方案应对武汉疫情,李兰娟一刻不停歇,更不顾及个人安危。
她选择第一个进入疫情最危险的区域“红区”,查看病人的情况;
她日夜不停地带领团队进行研究,终于得到了对抗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压痕带来的褶皱,让这个满角鬓白的老奶奶更显沧桑,可她面带微笑的坚定眼神,却在严寒的冬天中,给无数陷入绝望的人,带来了希望。
鲁迅先生曾说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疫情爆发时刻,如李兰娟这般,走在抗疫前线,为抗疫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
疫情来临时,毫不犹豫投入到火神山医院建设的“硬核女包工头”胡晓红,让世人见证了什么是中国速度;
敢于以身试苗的陈薇院士,那句“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让我们动容;
她们为了大家,放下小家;为了更多人的生命,放下了自己的安危。
正因为有了她们,我们才更能感受到身在华夏,何其有幸。
请再一次记住她的名字——屠呦呦。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
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2019,屠呦呦率领自己的研发团队,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再次战胜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曾经的疟疾泛滥,有多可怕!
疟疾传播途径快且简单,只要稍不注意被蚊子叮咬,就有可能将疟疾带到人体,一旦疟疾在脑部形成脑疟疾,就会变得非常麻烦,甚至会引发成脑死亡的症状。
当所有人对疟疾都陷入恐惧中,寻法无果,这时候,屠呦呦站了出来。
她日夜不休,一步步走访,整理出了一本关于治疗疟疾的册子。
这本小册子,是她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足足有640个方子。
而在这之中,就含有大家熟知的救命药青蒿。
要知道,青蒿的提取非常难,而且效率也很难达到100%,屠呦呦没有放弃,想尽办法进行研究、测试,甚至以身试药。
所幸,青蒿素没有出现毒副作用,此后,才推进了更大的临床试验。
1971年10月,屠呦呦在青蒿提取物第191号样品中,才发现了对疟疾100%的抑制率!
随后,青蒿素更是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拯救无数疟疾患者,给全人类造福。
屠呦呦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项。
但耄耋之年的屠呦呦并没有停下脚步,先后攻克了青蒿素的耐药性,以及突破性地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红斑狼疮,让更多人拥有了新的希望。
这才是我们的真女神,这才是我们都该追随的星。
有些人,不慕名利,不惧年龄,只是穷尽一生,用勇敢和坚韧为这个时代默默撑起了半边天。
是她们,让我们更加坚信,女性无论什么年纪,都可以站在自己的领域,乘风破浪,发光发热!
前不久,在万众期待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成功出舱了。
其中最让人期待的,要属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
从此,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中,又多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王亚平的航天梦,源于17岁的高中时期。
正当高考的王亚平,遇上了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的招收。
她果断抓住了这次机遇。进入飞行学院后,王亚平按照男飞行员的标准进行负重、拉练、跳伞,一刻也没停歇。
还参加了多次的救灾活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部队战备演习等重大任务。
其实,在看到神州5号的成功发射、杨利伟飞向天空的那一刻,王亚平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2009年,她终于迎来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首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的机会。
在一次又一次的考核中,不断突破着自己的身体潜能。
在10多米的水下,穿着20公斤重的航天服,持续训练长达6小时。
水压、阻力,让她备受煎熬,出水后,更是常常端不了碗,拿不稳筷子。
高负荷的消耗,让她日渐消瘦。
但再苦再累,她却没有喊过停,因为她深知,“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
而今,她带着自己的梦想,奔向了太空,给太空留下了温柔的脚印,带动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一大步。
大家都知道张桂梅吧!
这个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把生活,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身体,“耗到油尽灯枯”的优秀教师。
每每提起,都会让叔的心头一颤。
张桂梅成立华坪女子高中,起源于自己看到大山里,没有上过学、愚昧无知的女性悲剧后,内心被深深的触动。
她决定改变这一切,可在当时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简直是天方夜谭。
她四处筹款,翻山越岭,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挨家挨户给父母做思想工作,磨破了嘴皮子劝孩子上学。
张桂梅的回答是,“能找一个是一个,在我的班级里,不能有一个学生辍学。”
为了这所高中,张桂梅呕心沥血,为了这群孩子,张桂梅日夜难眠。
12年间,她走过12万公里山路,每天早上5点起,快凌晨1点才躺下。
那些走出大山的女孩,成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人才。
苏敏,现在是一名医生。
陈法羽,现在是一名警察。
周云翠,现在是一名教师。
越来越多的姑娘,正在践行女高那段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温暖在传递,这个耗尽毕生心血的女教师,治愈了很多人,也温暖了无数颗心。
可她的身体却在这消耗中,日渐退化,但在她心里,“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看了这么多优秀女性的故事,叔不禁感慨!
这两年,“独立女性”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这释放出的信号是,女性力量的强大。
曾几何时,柔弱、依附、服从这些词都被冠在女性的前缀上。
但细细数来,其实很多女性正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世界折服,让你我赞叹。
她可能是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但更多的也是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因意外孩子走失,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遗弃走失、流浪乞讨儿童回家的宝妈张宝艳;
在疫情严峻时期,发起「姐妹战疫安心行动」,力图解决女性医护员的生理问题的博主@梁钰stacey;
勇敢为自己而活,开车出走、逃离婚姻、踏上寻找自我之路的苏敏;
她们是平凡生活中的我们,却用力量做着不平凡的事。
女性从来都是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
女性的力量也是无限、温暖、治愈、有爱的。
一起致敬身边每一位努力、认真、奋斗、拼搏的女性!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别大意,希望我们能早日回到那个不用戴口罩的世界!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