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上海无症状近万例(“没症状”更危险!上海专家:有人30多岁就中招,40岁+有1上海无症状近万例(“没症状”更危险!上海专家:有人30多岁就中招,40岁+有1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更扎心的现实是,40岁以上人群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发现斑块,60岁以后更接近一半。

这不是“年纪大了才会有”的事。30多岁的上班族,也已经中招,甚至出现重度堵塞。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没感觉。没有疼,没有麻,连头都不晕,最后却直接倒在地上。

“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这是血管外科医生最想说的一句话。

最危险的病,从来都不是那些明显疼痛的,而是你根本没察觉的那种。

颈动脉斑块就是典型例子,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部动脉的表现,斑块越厚,血管越窄,最后可能堵死脑供血通道,引发脑梗死。

绝大多数人不会把它当回事。有个60出头的大叔,三年前体检就查出斑块2毫米,医生建议他控制血脂、定期复查。他觉得自己“能吃能睡能走”,药也没吃,运动也没动。

一年后突然说话不清、手脚发麻,几分钟后缓过来了。他还是不当回事。直到有天起床,嘴角歪了、胳膊抬不起来,送到医院一查,血管已经堵了90%,斑块破裂了,导致脑梗。

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临床上,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早期就出现的轻度斑块,如果能按时吃药、规律复查,大多数人是可以避免中风的。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连“斑块”是什么都没搞明白。

颈动脉是大脑的“供血管道”,一旦狭窄,脑子就缺血。斑块由脂质、胆固醇等堆积形成,早期是软的,慢慢变硬、钙化,甚至破裂脱落,形成血栓栓塞,直接堵死血流。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作息紊乱,这些都是斑块的“帮凶”。现在的生活方式,给了它们生长的土壤。

年轻人别觉得自己没关系。不少30多岁的工程师、程序员,天天熬夜加班、点外卖、抽烟不动弹,检查出来也已经70%狭窄了。

先说重点——大多数斑块不能逆转。尤其是那些已经变硬、钙化的斑块,只能稳定,不能消除。但如果是早期的、主要以脂质为主的软斑块,还是有机会的。

第一,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要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高危人群更要低于1.4mmol/L。

第二,饮食必须彻底改变。别再靠“少吃点油”糊弄自己。深海鱼、蔬菜、豆制品是主角,红肉、油炸、含糖饮料能不碰就别碰。

第三,运动不是选项,是必须项。每天快走、骑车、游泳,哪怕一天30分钟,只要动起来,血管弹性才能慢慢恢复。

很多人只吃药不动,效果大打折扣。光靠药物,斑块只能“稳住”,想“缩小”,还得靠自己动。

别再迷信那些“活血化瘀”“通络清斑”的保健药了。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这些保健品能清除斑块。乱吃药只会耽误病情。

体检发现斑块,最靠谱的做法,是去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医生会根据斑块的位置、厚度、性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别被焦虑绑架,更不能放任不管。早期的斑块稳定住,它就不会再作怪。

如果已经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如突然说话困难、肢体无力、眼前发黑几分钟,就要警惕。说明血管已经不是“轻度”问题了。

这个时候,可能要考虑外科干预。

现在有两种手术方式:一种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把斑块整个切掉;另一种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通过微创方式放支架撑开血管。

但支架术有个风险,就是操作时斑块碎片可能脱落,导致术中脑栓塞。

为了降低这个风险,上海的医生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技术——经皮颈动脉穿刺双球囊逆流脑保护系统

核心思路是:手术时建立一个逆流通道,即便斑块碎片脱落,也能被拦截,不让它冲进脑子里。

这项技术已经在四十多个复杂病例中应用,尤其在多节段狭窄、闭塞的病人身上,表现出不错的安全性。

说到底,疾病的控制不仅靠医生,更靠自己。

健康不等于没症状。斑块不痛不痒,但它正悄悄逼近。你感觉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别等到瘫在病床上才后悔。

给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句忠告:别让血管决定你的命运。能控制的,就别交给运气。血脂、血压、血糖、体重、作息,这五个指标,掐住一个,斑块就少一点机会。

想活得长久一点,先学会活得清醒一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1年).中华神经科杂志.

2.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防共识专家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关于上海无症状近万例(“没症状”更危险!上海专家:有人30多岁就中招,40岁+有1上海无症状近万例(“没症状”更危险!上海专家:有人30多岁就中招,40岁+有1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无症状近万例(“没症状”更危险!上海专家:有人30多岁就中招,40岁+有1-3概率)  第1张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