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新增37例本土确诊 北京5例本栏目整理了31省份新增37例本土确诊 北京5例,帮助您初步了解31省份新增37例本土确诊 北京5例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正常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方式之一。人体通过汗腺排出水分,带走热量,帮助维持恒定体温。
但当出汗量明显超出环境和活动所需,尤其是在安静、凉爽的状态下也频繁出汗,就不能简单归结为“体质问题”了。有些出汗,背后其实是身体在发出警报。
临床上,将异常出汗分为局部多汗和全身多汗两类。
前者多见于手心、脚底、腋窝,后者则表现为全身大面积出汗,常常与全身性疾病或内分泌紊乱有关。特别是夜间盗汗、静止状态下流汗、突发性大汗淋漓,都值得警惕。
下面这6种疾病,都是“汗多”背后可能隐藏的病因。
第一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上最常见导致全身多汗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它让身体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新陈代谢显著提高。
除了出汗多,患者通常还会出现心跳快、体重减轻、情绪易激动、怕热等症状。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研究指出,超过80%的甲亢患者有明显多汗表现。这类人即使坐着不动,也经常汗湿衣背,尤其夏天更为明显。
第二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控制不佳时,可能损伤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经,引发出汗功能紊乱。
有些糖尿病人表现为上半身大量出汗,下半身几乎不汗,或者在进食时突发脸部和上胸部出汗,这种情况被称为“味觉性多汗”,是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信号之一。
一项2024年的全国多中心调查显示,约有16%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出汗。
第三种,嗜铬细胞瘤。这是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虽然少见,但危险极高。典型表现是“三联征”:高血压、心悸、大汗淋漓。
有些患者在情绪激动或体位变化时,突发剧烈头痛和汗出如注,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往往被误认为“更年期”或“焦虑症”。这是肿瘤分泌激素飙升引发的危象。
第四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结核、肺炎、风湿热等慢性感染,常伴随夜间盗汗。比如肺结核患者,典型表现就是晚上睡觉时大汗淋漓,醒来后内衣湿透,白天又没明显症状。
如果同时出现咳嗽、低热、乏力,就要高度怀疑。北京地坛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盗汗是超过70%的肺结核患者早期症状之一。
第五种,更年期综合征。不只是女性,男性到了50岁以后,也可能进入“男性更年期”,由于性激素波动,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潮热、心慌、烦躁、睡眠差和出汗多。
尤其是睡觉时突然一阵热浪袭来,随后大汗淋漓,往往伴随心跳加快。这种出汗的机制,类似汽车水箱散热突然失控,不是温度高,而是调节系统“失灵”了。
第六种,恶性肿瘤。虽然比例不高,但有些癌症,确实会通过出汗“露出马脚”。比如淋巴瘤,早期信号之一就是夜间盗汗、持续低热和体重下降。
这些症状合称为“B症状”,在临床上具有高度提示意义。2023年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数据指出,约三分之一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确诊前已有明显夜间出汗表现。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药物也可能引发出汗,比如抗抑郁药、降压药、解热镇痛药等。如果近期开始使用新药,恰好出现异常出汗,要结合用药历史综合判断。
除了疾病因素,心理压力、焦虑障碍也是常见因素。情绪紧张时,交感神经被激活,手心、脚底、腋窝迅速出汗,
这种反应在学生考试、职场演讲、社交恐惧时尤为常见。虽然不是器质性疾病,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看出汗的时间和场合。如果在运动、天气炎热时出汗多,这是正常生理反应。但如果在气温不高、身体静止、夜晚入睡时频繁出汗,就需警惕。
观察伴随症状。比如是否有心悸、体重变化、发热、情绪异常、月经紊乱等。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因非常关键。
第三,留意出汗的部位。局部固定位置(如手心、脚底、腋窝)多为原发性多汗症,常见于青少年,但如果是全身弥漫性出汗,尤其合并其他系统表现,往往与继发性疾病相关。
针对多汗的干预,也要因人而异。不是所有汗多都需要治疗,但一些潜在疾病必须及早排查。
比如怀疑甲亢的,应抽血查甲状腺功能三项;怀疑糖尿病的,要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如有夜间盗汗合并低热,要做胸片或结核菌素试验。怀疑肿瘤的,必要时做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原发性局部多汗症,轻症可尝试外用氯化铝制剂,重症者可考虑肉毒毒素注射,但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禁忌滥用任何止汗药膏或“偏方”。
日常生活中,建议出汗多的人:
· 睡前避免辛辣、咖啡、烟酒等刺激物,这些都会激活交感神经;
· 保持卧室通风,避免被窝过厚,控制室温在22-25度;
· 若为情绪性多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或行为疗法;
· 适度锻炼,增强耐热能力,但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
· 出汗后及时更换湿衣,避免因汗液长期浸渍引发皮肤感染。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突然间“汗如雨下”的变化,尤其伴随其他身体异常。别总以为自己“体质特殊”,有些疾病,早期真的只靠这些“小信号”才能发现。
医学不是神话,但它有温度。身体的每一滴汗水都有意义,不该轻易忽略。我们不能控制身体是否出汗,却能决定要不要听懂它的语言。
参考文献:
[1]王丽芳,周明强,陈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多汗症状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02):112-116.
[2]王建平,赵志刚,李燕.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与多汗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04):278-283.
[3]李志强,赵晨曦,刘海峰.夜间盗汗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10):783-788.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北京新增10例本土确诊6例无症状(54岁大姐查出患鼻咽癌,痛哭流涕,医生斥责:半年前耳朵就有提示)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39例 浙江16例(高风险!浙江被归类为防控I类地区!紧急提醒!)
北京新增确诊(北京昨新增本土924+1308!专家提醒:吃连花清瘟,就别吃布洛芬了)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110例(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192例 其中本土病例110例)
31省新增本土28例(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8例 其中本土病例2例)
31省份新增71例本土确诊 陕西63例(11月17日陕西新增74例本土确诊病例 新增58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