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轮疫情出现6条传播链?本栏目通过对北京本轮疫情出现6条传播链问题整理,来做出以下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目前,国家疾控局已派出工作组赴佛山现场指导,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

北京的病例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据了解,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预防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显示,目前,北京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7月23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等,个人如果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的情况,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者疫区旅居史者,要立即就医治疗。段蕾蕾提示,有疫情的地方要迅速开展灭蚊行动,降低蚊虫密度。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专家介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近些年我国周边的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引发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

大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部分人群可能引发重症

基孔肯雅热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人是其主要宿主。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39℃)、对称性多关节痛、皮疹等,以轻症为主。公开资料显示,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高烧过后,多数患者躯干、四肢、手掌、足底出现皮疹。

大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极少数可能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专家提醒,在高危人群中,如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引发重症,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世卫专家就基孔肯雅热发警报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7月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当天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虫媒病毒小组负责人迪亚娜·阿尔瓦雷斯说,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而且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给卫生系统带来压力。

据阿尔瓦雷斯介绍,大约20年前,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约50万人。感染者大多出现高烧、关节疼痛、疲劳等急性症状,极少情况下可能死亡。

夏季气温持续攀升、降雨量增多、蚊媒活动愈发活跃,蚊媒传染病(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乙脑等的传播风险也随之显著增加。面对蚊媒传染病威胁,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可以通过以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环境治理: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区域,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时间。

4.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关于北京本轮疫情出现6条传播链北京本轮疫情出现6条传播链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