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国际物流运输系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际物流运输系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我们可以把一个标准的集装箱运输流程想象成一场精心编排的接力赛:
第一棒: 工厂生产货物。第二棒: 从堆场提取空箱,运到工厂(提箱)。第三棒: 在工厂装箱。第四棒: 重箱运至港口(进港)。第五棒: 集装箱装上大船(装船)。
预提、预进、落箱,就是在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插入的“缓冲动作”或“预备动作”。下面,我们逐一拆解。
从字面上看,预提就是“预先提取空集装箱”。但它的深层含义是:在工厂的货物尚未完全准备好,无法立即进行装箱作业时,为了锁定集装箱资源、规避未来缺箱风险、确保生产完成后能无缝衔接装箱环节,而采取的提前将空箱从船公司指定的堆场提取出来,并临时存放在工厂附近指定地点的行为。
一个接地气的比喻:
这就像在热门餐厅等位,你知道朋友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到,但为了避免他们到了之后需要排长队,你决定自己先提前去拿个号,把位置占上。这样朋友一到,就能直接入座。这里的“热门餐厅”就是紧张的集装箱供应市场,“你”就是货主或工厂,“朋友”就是即将生产完毕的货物,“拿号占位”就是预提操作。
预提绝非多此一举,它通常由以下几种紧迫的现实需求驱动:
应对集装箱短缺风险: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航运旺季(如圣诞节前、广交会后),或者某个航线突然火爆时,船公司的集装箱可能“一箱难求”。如果你严格按照货物完全准备好再去提箱,可能会发现无箱可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期被耽误,产生巨大的滞销或违约损失。举例: 浙江义乌的一家玩具出口商,接到一批美国“黑色星期五”的急单。生产预计9月25日完成,船期是9月30日。正常情况下,他们计划9月26日提箱,27日装箱,28日进港。但到了9月25日,他们从货代处得知,由于舱位爆满,40尺高柜非常紧张,如果26日才去申请,很可能拿不到箱子。为了避免风险,他们果断在9月23日货物还在最后包装阶段时,就办理了预提,将空箱稳稳地“抢”到了手,确保了后续流程万无一失。优化生产与物流的衔接: 现代供应链讲求“无缝对接”。预提允许物流环节适当提前,与生产环节在时间上产生部分重叠,从而压缩整个订单的执行周期。举例: 青岛的一家轮胎厂,生产线是连续的,一批货物需要24小时不间断生产才能完成。如果等全部生产完再通知物流公司安排提箱,拖车从派单到抵达工厂可能需要大半天时间。这意味着生产线结束后,货物还要在仓库里等待大半天才能开始装柜,无形中浪费了一天。如果他们在生产完成前8小时就预提了空箱,那么生产线一结束,空箱已经等在厂里,可以立即开始装货,效率大大提升。配合特殊的装箱要求: 有些货物需要特殊的装箱条件,比如需要先安装固定支架、铺设防潮材料等。这些准备工作可以在空箱预提到位后,在货物送达前就开始进行。3. 预提的详细流程与参与者
预提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过程:
预提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保障供应链,用不好则会增加成本和风险。
预进,全称“预先进港”,是指在海关尚未对货物完成放行手续,或者船公司的截港时间(CY Closing)尚未到达之前,提前将已经完成装箱的集装箱(重箱)运输至码头堆场,等待报关和装船的行为。
一个接地气的比喻:
这就像乘坐早班飞机,你提前2-3个小时就到了机场,通过了安检(相当于集装箱通过了港区的闸口),在候机室(相当于码头堆场)等待。虽然你的登机牌(相当于海关放行)可能还没最终打印,或者登机口(相当于船)还没开放,但你已经进入了封闭的候机区域,确保了只要手续一办好,你就能第一时间登机。预进就是为了避免在“赶往机场的路上(相当于陆路运输)”遇到堵车等意外而误机。
预进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运输环节的不确定性从整个时间链中剥离出来,为报关和集港上了“双保险”。
落箱,顾名思义,就是将装载在拖车架上的集装箱(无论是空箱还是重箱)卸下来,临时存放在某个堆场的行为。 它是一个“暂停”动作,目的是释放拖车资源,应对计划外的变化。
一个接地气的比喻:
落箱是物流灵活性最直接的体现,主要发生在以下场景:
场景一:工厂端生产延误(货物未准备好)故事: 一辆拖车按照计划,早上9点将一个空箱运到了佛山一家家具厂。但工厂经理抱歉地通知司机,上一批货物还没下线,预计要等到下午5点才能开始装这个柜子。这意味着拖车和司机要被占用整整8个小时。对于按次和按时间计费的拖车公司来说,这是极不经济的。于是,在货主的同意下,司机将空箱从车架上吊下来,临时“落”在工厂的院子里或者附近的一个合作堆场。然后司机可以开车去执行其他运输任务。等下午4点半,工厂快准备好时,再派另一辆车(甚至是同一辆车,如果它有空了)来把这个空箱吊走,进行装箱。场景二:船期突然变更(船期调整)故事: 一个从厦门出口的重箱,原本计划今天进港,明天装船。但货代突然接到船公司通知,原定船舶因机械故障要延误3天。此时,箱子已经装在拖车上,或者已经到了码头附近。如果让拖车一直拉着箱子等3天,成本是天价。如果直接送进码头,会产生3天的港内堆存费,而且可能占用资金和额度。最经济合理的做法就是:立即在码头附近找一个外部堆场,办理“落箱”,将重箱暂时存放起来。等船期临近前1天,再安排拖车提出来送进港区。场景三:报关遇阻在预进之后,如果报关遇到问题需要时间解决,而船期还早,有时为了管理成本,也可能选择将箱子从港区内拉出,到外部堆场落箱。3. 落箱的详细流程决策与联系: 货主或货代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落箱决策。然后联系拖车公司和目标堆场,确认落箱的可行性和费用。运输至堆场: 拖车司机将集装箱运输到指定的堆场。堆场操作:堆场工作人员操作龙门吊或正面吊,将集装箱从拖车架上吊起。司机将EIR交给堆场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堆场会出具一份新的收箱凭证或更新EIR状态。集装箱被放置在堆场内指定的区域,可能是按客户、按船名航次、或按进场时间分类堆放。堆存管理: 在堆存期间,堆场负责集装箱的物理安全。对于重箱,尤其需要做好防水、防盗等措施。后续提箱: 当需要再次移动这个箱子时(比如工厂可以装箱了,或者船期确定了),货代需要重新安排拖车,凭之前的凭证到堆场办理“提箱”手续,将箱子吊到拖车上,运往下一个目的地。4. 落箱的注意事项与风险管控费用问题是首要考量:落箱费/吊柜费: 每次吊上吊下的操作都会产生费用,通常按次收取。堆场堆存费: 按天计算。这是最大的成本变量! 必须清楚了解堆场的免费堆存天数(通常很短,1-2天)和超期后的收费标准。一个箱子落下去,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被遗忘,堆存费可能像雪球一样滚起来。二次拖车费: 从堆场提箱再运输到目的地的费用。时间管理的精确性:落箱是一种“短期”解决方案。必须明确后续的提箱计划,并严格执行。要避免“一落了之”的心态,必须有人跟踪这个箱子的状态,确保它在合适的时间被重新启动。堆场的选择至关重要:安全性: 选择管理规范、有围墙、监控、保安的正规堆场。否则,货物被盗或箱体被破坏,追责和索赔会非常困难。位置便利性: 堆场的位置应尽量靠近下一步的目的地(工厂或港口),以节省二次拖车的运费和时间。操作规范性: 规范的堆场能提供清晰的单据和良好的服务,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箱损。文件与信息的延续性:妥善保管堆场出具的收箱凭证,这是未来提取箱子的唯一依据。同时,要确保箱号、封条号等信息在整个过程中被准确记录和传递,防止“找不到箱”的尴尬。三者的联动与战略选择
预提、预进、落箱,三者常常在一个复杂的出口案例中交替出现或组合使用。
一个综合案例:
一家苏州的电动车出口企业,接到一批欧洲的紧急订单。
预提: 由于锂电池产品需要特殊的加固包装,且当时40尺柜紧张,他们在生产完成前3天就预提了空箱到厂,工人们提前在箱内安装了固定架。落箱: 原计划装箱当天,台风导致苏州大雨,无法进行户外装箱作业。为了不占用拖车,他们临时将空箱落到厂区仓库内避雨。第二天天气转好,再叫拖车来装柜。预进: 装箱完成后,考虑到上海港可能因台风后积压而拥堵,他们立即安排拖车将重箱预进到洋山港。此时,报关资料正在准备中。最终放行: 箱子在港内堆存了1天后,报关顺利放行,最终赶上了预定船期。
决策逻辑:
当你需要锁定资源、抢占先机时,考虑【预提】。当你需要规避运输拥堵、为关键流程(报关)争取时间时,考虑【预进】。当你需要应对意外变化、释放宝贵资源(拖车)时,考虑【落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