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新增确诊28例的问题你了解吗,本站通过大数据汇集了31省区市新增确诊28例l, 31省份新增确诊26例的相关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阿姨今年刚过50岁,体检查出脂肪肝、高血压,还伴有血糖异常。

其实,肥胖从来不只是“胖”这么简单。它不是美观问题,更不是体型问题,而是实打实的健康“隐患库”。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慢性疾病的“幕后黑手”,就是肥胖。

不是所有体重高的人都算肥胖,也不是每个瘦子就健康。判断肥胖,我们不能只看体重,要看体质指数(BMI)。

BMI = 体重(公斤) ÷ 身高2(米)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BMI 18.5~23.9:正常

BMI 24~27.9:超重

BMI ≥28:肥胖

也就是说,一位身高1.65米的成年人,只要体重超过76公斤,就属于肥胖人群。

别以为只是个数字,当BMI超过28时,很多疾病的风险就会急剧上升。

不少人觉得:“我就是体型大点,没啥不舒服。”但实际上,肥胖带来的不是表面问题,而是系统性伤害。

脂肪并不是安静地“躺”在身体里。过量脂肪会在内脏器官、血管壁、肝脏周围堆积,形成内脏脂肪,这些“隐形脂肪”才是最危险的。

特别是腹型肥胖(也叫“苹果型肥胖”),肚子大、腰围粗,这往往意味着脂肪已经“入侵”到了身体核心区域。

这些疾病,都和肥胖脱不了关系!

1. 高血压:血管“被压得喘不过气”

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激素和炎症因子,会导致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血压逐渐升高。

一项发表于《中华高血压杂志》的研究显示: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更可怕的是,高血压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会悄悄损伤心脏、大脑和肾脏,诱发心梗、中风、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 2型糖尿病:胰岛素“被逼退场”

肥胖会让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出现所谓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叫不动”细胞吸收血糖,血糖水平就会持续升高,逐渐发展为2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中心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80%都有超重或肥胖。

糖尿病不是“不吃糖”就能控制的,它会损伤眼睛、肾脏、神经,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或失明。

3. 脂肪肝:肝脏“被脂肪包围”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但肥胖会让这家工厂被脂肪占领。

脂肪肝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发展下去,可能演变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进入肝硬化,最后走向肝癌。

《中华肝脏病杂志》指出:肥胖是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首要危险因素,体重每增加5公斤,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25%以上。

4. 睡眠呼吸暂停:胖得“睡不着觉”

很多肥胖者打鼾严重,其实可能早已患上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

脖子粗、下巴短、脂肪堆积在喉咙周围,都会导致睡觉时气道变窄,出现呼吸暂停。这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猝死等风险。

5. 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健康受影响

女性肥胖者更容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一种由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月经不调、不孕、多毛、痤疮等。

研究发现,BMI每上升一个单位,多囊发病风险就提升9%。而控制体重,是改善其症状的首要手段。

6. 肿瘤风险增加:脂肪是“慢性毒药”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肥胖列为致癌因素。长期肥胖,会使体内雌激素、胰岛素、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

包括但不限于:

子宫内膜癌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单位,患癌风险平均上升10%以上。

控制体重,不是“管住嘴”这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减肥就是少吃多动,其实远不止如此。科学控制体重,是一场长期战斗,需要的是“全方位管理”。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控制食欲激素,减少暴饮暴食风险。

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性进食,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对于BMI超过28,或已经出现相关并发症的人群,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减重方案。

肥胖不是“胖点无妨”,而是“全身拉响警报”。

当体重超标,它带来的不只是呼吸费劲、膝盖酸痛,更可能是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的开始。

晚减不如早控,预防胜于治疗。

如果你的BMI已经超过了28,是时候对身体“负重前行”的信号说一声:“我听到了,开始行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国家卫健委, 2020年

[2] 《肥胖与相关慢性病的临床路径》.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31省份新增确诊28例相关信息就介绍到这里,31省区市新增确诊28例l, 31省份新增确诊26例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