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达物流(JTBD的问题你了解吗,本站通过大数据汇集了百事达物流(JTBD的相关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听说并了解过JTBD(Jobs-to-be-Done,待办任务),这一理论经由美国哈佛的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Christensen)普及并推广,在国内10年前率先在一些外资企业,如宝洁、联合利华、百事、亿滋等引入并实践。直到近些年,JTBD在更多本土企业得到应用实践,例如:-海尔、美的等头部家电企业在高端套系家电企划中,把 JTBD方法论深度嵌入产品开发全流程;-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将 JTBD 融入产品设计;广汽把JTBD嵌入IPD流程和组织改造变革等-乳制品龙头企业伊利组织JTBD用户洞察培训,并将其应用到消费者洞察工作中-Anker创新花费几百万邀请外部专家来做团队的JTBD培训赋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JTBD外,还有一套ODI(Outcome-Driven Innovation,结果导向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套理论和方法由托尼·乌尔维克 (Tony Ulwick)提出并推广,核心思想是将用户要完成的任务,拆解成一系列非常具体、可测量的“期望成果”。如果说JTBD通过故事和访谈帮助我们深度理解用户,偏向定性洞察,解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那么ODI通过调查和数据帮助我们量化这些理解,并确定优先级,偏向定量洞察,解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二者结合,才能让企业创新决策变得有理有据,降低风险。在过去一个多月,Peron邀请拥有接近20年市场与用户洞察经验,百事、亿滋等多家500强洞察和创新负责人,以及JTBD/ODI高阶认证导师Michelle/米朱老师做了一系列直播+线下沙龙的分享,让更多人对JTBD/ODI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Peron会从企业管理者、业务执行者(产品/营销/设计)、专职洞察人员(用研/市调)三个角色视角出发,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来进一步阐明JTBD/ODI如何应用,希望可以帮大家打开思路。
01企业管理者视角
场景1:重新定义市场边界和竞争现在是一个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的时代,产品同质化,价格内卷,很多企业核心业务遇到瓶颈,增长困难。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产品品类视角,从用户任务视角出发,很多企业的业务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米朱老师 (Michelle)在上海的线下沙龙上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一家主要给火锅餐饮品牌供应虾滑、丸子等的火锅食材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借助JTBD/ODI方法,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用户任务:帮助繁忙的妈妈,在工作之余,在极短时间内,为全家人做一顿可口的正餐。正是基于这个全新的任务,这家火锅食材企业调整了自己的产品定位,从“火锅料”拓展至“家庭便捷正餐”解决方案,竞争对手也从其他火锅食材企业,扩展到了预制菜和外卖。格局瞬间被打开,市场规模翻了几倍。借助JTBD/ODI,企业不仅能发现一个数倍规模的全新市场,而且能及时应对外部颠覆性威胁。当年Netflix在DVD邮寄租赁市场高歌猛进时,它本可专注于优化物流与碟片库。但从JTBD视角,用户的核心任务是“随时随地便捷享受内容”,DVD邮寄租赁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最好的解决方案已经出现,那就是在线流媒体技术。
查看详情 >
02业务执行者(产品/营销/设计)视角
场景5:营销沟通作为营销推广人员,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营销内容堆砌产品参数,无法触动用户,转化率低。拿智能手机来说,每一款旗舰智能手机新品上市后,营销文案都会强调诸如“天玑9400旗舰处理器”、“5000mAh超大电池”、“1英寸大底主摄”等等。这些宣传对于一些懂技术参数的线上极客群体很有吸引力,但难以打动那些不懂技术参数的线下用户。JTBD/ODI能帮助打造“用户语言”的营销内容。就拿“主摄是1英寸大底,支持8K视频。”这个卖点来说,转换成JTBD式的营销话术是:
03专职洞察人员(用研/市调)
例如,在一个高端健身镜用户调研项目中,传统访谈通常会询问功能需求、满意度,这只能得到“还不错”或“希望更精准”等表面反馈;而采用转换访谈,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场景9:提供了一种颠覆传统调研项目的可能性(1)用户细分和画像研究传统的用户细分和画像研究,通常从人口学属性、用户需求动机维度来对市场、人群进行细分,但有时候细分后组内成员的需求差异仍然巨大,无法指导精准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当我们从“用户任务”和“任务发生的情境”出发,会发现哪怕同一群人,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核心任务。例如,购买咖啡的消费者,可以被细分为:①“清晨上班途中需要快速提神”的任务者;②“下午三点办公室需要社交休息”的任务者;③“周末下午在家中享受休闲时光”的任务者。针对这三个细分市场,产品、渠道和营销信息应截然不同。(2)满意度、NPS研究传统的满意度、NPS研究,常常面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指标波动时难以诊断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基于“核心任务”完成度的监测体系,定期测量用户在各个关键“期望成果”上的满意度,从而精准定位产品体验的短板。例如,一个电商平台不再只关心各个触点的满意度得分,而是持续监测用户在“快速找到最符合我需求的商品”、“确信我拿到了最低价”、“轻松完成退货流程”等核心任务成果上的表现,从而能快速定位问题并驱动改进。(3)流失用户研究传统的流失用户研究,大家公认的落地效果不好,我们不妨尝试对流失用户进行“解雇访谈”。例如,一家提供智能食谱和膳食规划的App发现用户流失严重。传统调研,用户给出的理由是“没时间做饭”或“食谱不符合口味”。这些表面答案让团队无从下手改进。通过“解雇访谈”,一位前用户还原了场景:
团队这才意识到,用户的深层任务不是按菜谱做菜,而是通过烹饪获得家庭认可与成就感。App之前主打的“菜谱多样性”和“降低热量”偏离了用户任务。团队立即调整方向,重点确保食谱的操作时间绝对真实,并增加“新手品质菜”专栏,最终有效提升了用户留存。完。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